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奔向田野:数字化赋能教育扶贫 奏响乡村振兴“协作曲”
日期:2024年01月08日 17:48  打印本文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守护好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在当下的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努力做好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是教与学的重点。近年来,重庆大学师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媒介环境的变革,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想文化教育工作,以教育规律为指导,满足新时代青年的特征与需求,在统与现代相结合、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培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立足重点,利用好暑期实践机会,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地区开展项目,落实个性化教学帮扶,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有效增强了乡村少年的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承与创新,共同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振兴。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扎根本土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教学帮扶

开展乡村教育帮扶,一方面需要向上生长,灵活利用新时代网络工具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另一方面又需要向下扎根,深挖蕴藏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乡土文化基因,借助当地学生最为熟悉的文化语境进行教育倡导。重庆大学实践团队前往广大乡村地区,借助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与众不同的文化洗礼。2023年暑期,重庆大学青芒实践团前往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学习藏文书法知识,采访了芒康县中学两位书法老师——白马曲措和仁增罗布,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实践学习,并盘活教学资源,将新时代的血液注入乡村教育中,为乡村孩子带去多样化的支教课程,结合本地文化开展美育课堂,帮助乡村孩子认识、传承本地艺术文化。

说明: 2551700645576_.pic

(图:实践团队合照)

(二)数字赋能乡村教育 开展生动课堂活动

科技赋能教育,教育信息化能够为乡村教育破题、打通教育均衡最后一公里,提供强大的力量。重庆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提升乡村儿童数字工具,使用技能与多模态课程感知等方面持续发力。重庆大学青绿润兴实践团于202377日至2023721日前往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课程开展方面,实践团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发展优势,通过讲解、观看纪录片、实验视频等影像资料的形式,让课堂教学变更高效生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不将课程局限于教室,利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在课堂上利用引导学生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多角度解读文本、声音和影像信息,同时也注重制作贴画、户外郊游和实地调研等线下更为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们走进自然,更深刻地感受生态环境的美丽和积极作用。

(图:态文明课交流互动)

(图:成长课交流互动)

(三)拓展科技视野 提升人文科学素养

针对部分区县青少年视野狭窄、思维封闭的现实,重庆大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2023116日,121日,1218日,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进学校宣讲报告会分别在渝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行。重庆大学首届学风传承数媒基地负责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播音主持系系主任张晓玲副教授把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不断引导和激发现场广大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帮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月9日,张晓玲副教授深入到武隆区以“书香新时代,典亮新征程”为主题,为该区各中小学生、幼儿文字语言工作人员总结精品精读的方法,激发该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广大师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线上灵活教学 优化乡村课程体系

前期调研发现,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原因,乡村薄弱学校普遍存在着“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现象,基于此,2023725日,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让梦想飞进大山”实践团于线上通过腾讯会议开展了题为《小学生如何讲好普通话》和《保护海洋动物》云支教课堂活动。为促进贫困地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孩子们对普通话的认识、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同时帮助山区孩子们拓展知识面、树立环保意识,实践团成员们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备课,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为孩子们讲授普通话和海洋动物相关知识。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2023年暑期,重庆大学以“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包含专业实践在内,来自35个学院的376支团队、上万名师生分赴祖国29个省市,投身“党的理论宣讲”“红色教育学习”“发展成就观察”“助力乡村振兴”“共话民族团结”“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双城建设”“访企拓岗调研”“寻访家乡校友”等九大专项主题实践,坚守“复兴民族 誓作前锋”的铿锵信念,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最终形成宣传稿件近百件,调研报告30余份,实践情况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主流媒体报道,累计阅读量10+

其中,“助力乡村振兴”为重点主题的实践团队,充分把握乡村儿童特征,善用新媒体工具,打造普适化与个性化并行并向的培育模式,丰富乡村儿童的文化教育。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30名成员的重庆大学“青绿润兴”实践团队最终获得了优秀项目,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三项奖项,创作的视频在新华网、重庆大学团委网、两江新区公众号发布,创新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渠县的学生们受到了良好的网络文化的熏陶,网络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真正将优质教育送往乡村孩子的身边,拥抱信息环境的变革,点亮教育灯塔。主要经验如下:

(一)深挖乡村特色,制定个性化方案

我国乡村地区广阔,学生原有的文化环境也大有不同,在各地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扎实的调研是顺利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活动开展前,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线上资料整理等多种方式进行前期深入调研,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与创新意识实践,进行本土文化的创新性教学。以“青芒”社会实践团队为例,在开展教学工作前期,实践团队对藏文书法进行了深度探访,了解了藏文书法的悠久历史,并体验了藏文书法的书写,成为乡村文化亲历者,并以此为基础萌生课程灵感。

(二)课程类型多元,丰富精神感知

城乡之间的学生素质的差距不仅仅在于文化学科的学习的差距,更有主体意识、综合素养等更容易被忽视的隐形差距,学好语数外是重中之重,而思想涵养、美育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由此,学生们充分结合自身的教育背景,为乡村孩子们带去最为鲜活的思想启迪课程,如重庆大学青绿润兴实践团开设了生态文明、女性成长、数字金融等特色课程,旨在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关注乡村女孩,助力健康成长;讲解基础金融,提高金融素养。

(三)多样化互动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团队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举措创新、多路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有根有魂、有家国情怀的阳光少年。重庆大学青绿润兴实践团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不仅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更利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们能学以致用,筹备了一场“盛夏之约,共谱青绿”暑期文化艺术汇报,邀请学生与老师们一同参加,汇演文化节目,展演作为尾声,为学生带去最后一课,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我。这将给学生们一个展示才艺和自信的机会。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未来持续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兴趣。

(图:暑期文化汇演)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是增强文化教育帮扶的持续性与稳定性。确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资源支持和交流平台,包括与学校、教育部门和社区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同时,通过培训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此外,还将引入社会资源,与社会组织、企业和文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支持,努力促进乡村少年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养提升。

二是因时而变,疏解乡村孩子的精神困境。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对乡村孩子吸引力大,智能手机成为农村儿童寻求外界“玩伴”、满足情感“共鸣”、获得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回归本真教育环境,重建农村中小学生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三是充分利用智能媒体,加强传受双方互动沟通。在教学中,反馈与互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为青少年提供更身临其境的传统文化体验。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他们可以参观古代建筑、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其次,还可使用教育游戏、互动教学软件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互动和提问,并采用孩子们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青少年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建立个性化育人档案。运用大数据平台收集教师的教、学、研各类数据信息,构建面向教师的终身学习档案袋系统;同时,从培训需求、课程内容、培训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将培训系统与教师学习档案数据进行对接,提供能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需求的学习内容。建立班级档案和乡村儿童成长档案,记录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与性格特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孩子们的各类数据进行采集、传输、汇聚及量化分析,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及时准确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努力解决教育短板问题。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