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教师风采 > 正文

平生志于勤 为师做表率 ——记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教授

稿件来源: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6日点击次数:

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已是90岁高龄却仍然活跃在重庆大学教学科研一线的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煤矿瓦斯灾害及煤层气开发利用基础研究的开拓者鲜学福院士当选“最美奋斗者”。

鲜老师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生活:“学海无涯不见底,人生苦短空自焦,珍惜时光在自己。不断追求有明天。”从19562022,鲜老师勤恳耕耘66年,始终以教书育人、精进国家能源技术为己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箴言。

潜心求学报祖国

1929121日,鲜老师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其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略有远见,因此鲜老师六岁时被送入私塾读书。

鲜老师的数学天赋从小便有所显露,高中时,数学成为他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一门学科。经历激烈的高考竞争,鲜老师于1949年如愿考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数学系,准备专攻数学。

1950年,已经是大一学生的鲜老师决定重新报考,却又改学工科。究其原因,在于解放后,国家基础设施急需建设,却缺乏关键技术支撑。于是,一心为国的鲜老师便放弃了自己最钟爱的数学专业,毅然投身于煤矿开采与安全工程领域。“当时国家经济建设急需能源,那时候我虽不了解采矿,但很有兴趣,想去矿上看看。”就这样他进入北京矿业学院(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学习,

在北京矿业学院学习期间,鲜老师才开始逐渐感受到煤矿开采事业的艰苦。在黑龙江鸡西煤矿实习期间,他亲身体验煤矿井下的真实境况:“巷道里面水很深、四周光线黑暗,通风也极差。那时候自动化技术有限,都是人工打眼、放炮、爆炸,然后把矿车放下来,再提升推到地面,条件非常艰苦。”直面简陋的工作环境,身边不少同学随即打退堂鼓转了专业,而鲜老师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决心为提升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我国的采矿技术远远落于西方发达国家,所用教学资料基本为外国文献及书籍。为更快地掌握知识,鲜老师自学多种外语,如俄语、英语等,努力打牢基础知识,构建严密的知识体系。就这样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求知欲支撑着他度过了无数漫长日夜的学习时光。国家的支持也为鲜老师提供了莫大的精神鼓舞,他回忆起,言语中还有几分激动:“那时候,为了鼓励我们做科研,国家每个月给每个学生5元钱补贴。国家的支持,深感无以为报,唯有用功读书!

经过刻苦的努力,1953年,鲜老师考入北京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研究生班。1960年,已经在重庆大学担任助教的鲜老师又被派往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学院留学并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煤层保护层开采及其瓦斯抽放方面的教学科研上。从此,他与矿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千帆竞流争上游

六十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鲜老师始终围绕国家能源重大需求,在矿山安全与环境、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与利用等领域潜心钻研,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随着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成为煤矿安全生产最大的拦路虎。鲜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由于当时中国在治理煤与瓦斯突出时,基本上都是照搬苏联经验。鲜老师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一套适应于中国开采环境的煤与瓦斯突出治理原创理论,他瞄准了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机理及其防控理论与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带领团队长期驻扎南桐煤矿,提出了煤层中的瓦斯不仅是致灾因素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学术观点,解决了煤与瓦斯突出防治中的科学难题,为煤层瓦斯运移、富集、涌出规律及其抽放技术的改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煤矿安全开采工作的重点逐渐由单纯治理转为防治结合,鲜老师便开创性地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力学方法,并系统建立了相应基础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煤层瓦斯抽放技术,解决了多个煤矿突出煤层开采中的技术难题,并于1979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学生周军平说“在科学研究中,鲜老师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一定还要通过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分析和煤矿工程现场应用效果的比对,反复验证。”鲜老师一生对待科研都是勤恳专一,踏实钻研,他只参加和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如果要做学术报告,涉及的相关数据也会反复核实,且同一学术报告也绝不会讲两遍。鲜老师也总说科学就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就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地干。在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踏实已成为我们恪守的工作准则。

进入21世纪后,鲜老师敏锐的意识到页岩气开发利用前景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瞄准页岩气这一新兴能源,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页岩气高效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基础研究。针对我国页岩气地质赋存条件,引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采与地质封存一体化的研究思路,指导实施了全球首次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为我国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战略提供了新路径。

师爱无涯育桃李

197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鲜老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与强烈的责任心,忘我地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中,所引领的学科团队先后建成为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六十多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这些学生中不仅有院士、中央委员、省部级官员、厅局级官员等,还有各条战线的学术和技术中坚。

“这里最好的学风就是踏实,这一点很重要,科学就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就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地干。我们送出去的学生也总能得到这样的评价。”鲜老师对此感到骄傲。

鲜老师满怀立己达人的师者情怀,作为学科建设的掌舵人,他非常重视学科的梯队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鲜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思路并予以实施,比如跨学院学习、牵头编撰专业教材等。

在对中、青年人的扶持上,鲜老师总是不留余力地创造条件让他们锻炼成长。1988年,尹光志得到一个到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但由于经费紧张,难以成行。鲜老师知道后,凑了3万多元经费资助他出国研修。后来,鲜老师又资助了两位学生出国学习,前后花了十几万元。而当时的鲜老师并不算富有,肩负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开支,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女儿鲜晓东至今记得,那时家里每个月的生活开支都得计划着来,几乎每到月底,家里就没钱了。“父亲是一位非常正直的人,淡泊名利,他的科研经费全都用在了项目上,对学生也是关怀备至。”鲜晓东说。

鲜老师信念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爱国爱教爱生,始终将教书育人置于首位,严谨细致对待教学,严慈相济对待学生。

六十多年来,他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和初心,长期为本科生讲授《矿业工程新生专业研讨课》等课程,发挥科研实践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上身先垂范带领学生深入矿山与井巷,反复研究论证,确立方案,攻克难关,一次次寻求,一步步探索,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对待每一位学生,鲜老师都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知识全力相授,拿出了十二分的耐心与细致助力学生成才。

201839日,学生殷宏来到导师鲜老师办公室,把120多页的博士学位论文交到导师手里。“距离送审还有一个多月,不着急,您慢慢看。”考虑到导师的身体状况,殷宏特意嘱咐道。

但让殷宏意外的是,十天后,他就接到鲜老师秘书王琴的电话。王琴说:“鲜老师已经把你的学位论文修改好了。”除了把修改后的学位论文返还给殷宏,鲜老师还手写了两页修改意见。这是一本多么沉甸甸的学位论文,每一页都布满了铅笔写下的修改批注,大到结构调整,小到标点符号,有的地方还有橡皮擦反复擦拭的痕迹……,这些痕迹表明,每一处修改批注都是鲜老师反复斟酌后写下的。

看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殷宏能够想象出这位89岁老人埋头修改论文的样子,既心疼又感动。

在鲜老师门下的这5年,类似的感受常常涌上殷宏心头,他还记得第一次写实验研究方案时,导师修改过的地方也不少,且最让他感动的是,鲜老师担心他看不明白,还特意将修改后的实验研究方案誊抄了一遍。“在成为鲜老师的学生之前,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细致的修改意见。从鲜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待科研、学术、教学的认真、严谨和专注。这是我这5年来最大的收获。”殷宏说。

鲜老师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出发,在教学、科研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也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有一次,一位研究生与他探讨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与价值时,鲜老师对他讲:“政治上向共产党靠拢,学术上有所造就,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对现在的学生,鲜老师也有些放不下的担忧,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想法比较浮躁,像当年那样为国家而学习、因为兴趣而把科学研究当作人生追求的人不多了。但我是鼓励真正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年轻人上进、钻研,去成为学术领域的带头人。”

为此,这些年来,在教学科研上,他有意识地提拔有科研热情的年轻学者担负起重大攻关项目牵头人重任;学术上,他反对迷信权威,在组织学术例会上,总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凡是重要的学术会议、技术鉴定等等,他都尽可能让年轻的同事们去参加,开阔眼界。鲜老师说:“我特别想带你们年轻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我已经老了,更多的荣誉让他们去争取。”

夕阳美在晚霞红

作为导师,鲜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让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老师都要用行为作表率,要立德树人。”

一年365天,鲜老师仅给自己安排了除夕到初三这4天假期。虽已年逾九旬,鲜老师依然和年轻人一样上班、加班。每天早上,鲜老师总是最早来到采矿楼。走到自己工作的大楼前,他拎着一个用了十几年的公文包慢慢下车,然后缓缓走进这栋楼。接着,他需要借助扶手,才能一步一步走完52级楼梯到达办公室,然后在窗边坐下,开始一天的工作。

“父亲的心思都扑在教育与科研事业上。”鲜晓东回忆道:他总是早早离开家门,七点半来到办公室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休息日也喜欢待在书房里,从清晨坐到夜幕降临,几十年来,日日如此。工作时间就到办公室看书学习,有时也亲自翻译俄文资料,风雨无阻。

在鲜老师看来,研究的目的绝不是为获奖,而是一种沉淀,是进一步的推导和再次严谨论证,“要把真正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成果留给其他人”。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期间,八十多岁高龄的鲜老师大小事宜都要亲自过问把关,在建设目标与方向筹划、文字资料撰写、试验研究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精益求精,即使高烧40度,依然坚持,直至评估结束。

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名利是鲜老师醉心科研的“法宝”。学院曾特意为他装修了一间办公室。但与其他办公室不同的是,他为自己专门隔了一个独立的工作间,书本占据了屋内大部分空间,书桌上放着陈旧的眼镜盒和用了半截的铅笔、橡皮等,草稿纸的正反面都写满了笔记,字迹极为工整,他的办公室门前也没有挂上铭牌。“鲜老师不让装,这样可以少些打扰。”他的秘书说。“我一来办公室就是看书、推演重要数据、就怕来人会打搅我的思路。一旦思路被打断了,需要好一阵才能慢慢地缓过神。”他对学习有一份坚定的专注。

对于外界的荣誉和赞扬,鲜老师常劝诫我们,要立长志,立大志。鲜老师常常说说,“我不是什么风流人物,成就比不上其它院士,在茫茫人海中,我只是沧海一粟,我现在也不追求什么名份,只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踏踏实实地干点实事。学海无涯,但我也坚信,有志者事竟成。”鲜老师用行动实践了自己治学为国、科技兴国的信仰。

鲜老师是一位志趣高雅的学者。他业余爱好极健康,闲暇时会去旅游和游泳。他也喜欢读一些金庸武侠小说。他说,读金庸小说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可以欣赏正义之士的侠肝义胆,更能感受惩恶扬善的畅快淋漓。除了专研学问和教书育人,他还经常有感而发,写下不少古词,并用毛笔认真誊写,送给同事和学生纪念。

进入耄耋之年后,除了教学和钻研,鲜老师还喜欢上了做诗。在一幅题词中,他有感而发:“往事如烟随风去,人情冷暖留人间。万事万物多奇妙,乐在对其探索中。人生在世难长久,夕阳美在晚霞红。”

现在,这位年逾90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依旧奋战在科研的一线,他说,“大家都说我会活一百岁,可我看得很淡,人的生命很难说,但我现在还想做点贡献,所以一分一秒都要争取”。

他也给自己定下了接下来的人生目标:希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集纳出书。“我现在还想做点贡献,因为过去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想留给下一代。在我走之前,至少写12本书,得对过去零碎的成果做一个成体系的总结和提升。所以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利用,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重庆大学 版权所有©2025   渝ICP备15007027号-4   渝ICP备0501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