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实习生 陈柯宇 张梦蝶/文 毕克勤/图
如果你拨打重庆大学通信学院办电话,电话铃声响了九下还没人接,你就会听到一段电话录音:“主人不在,请拨134xxxxxxxx。”这个号码就是袁利的手机号,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时间无论早晚,事情不分巨细,她总会有求必应。她说:“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再小的事也是天大的事!”
21日晚,由中宣部、教育部主办的“闪亮的名字”——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发布仪式在央视播出,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袁利被评为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25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来到重大校园,探寻袁利获奖背后的故事。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已先后举办11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2019年,经过严格程序,中宣部、教育部从历届在岗辅导员年度人物中,遴选出10位高校辅导员,首次纳入“最美人物”系列,树立起新时代辅导员的学习榜样。

▲袁利登上央视,她说辅导员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
学生的爱
让她爱上辅导员这职业
“不好意思,刚从火车站赶回来。”短发、梅红色框架眼镜,平跟鞋,走路健步如飞,52岁的袁利看上去干练利索,走路都带着风,语速飞快。她从四川出差回来,直赴采访会议室。
1990年,袁利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到重庆大学担任辅导员,一干就是29年,29年间她先后带过本科生数千人,硕士、博士生近千人。
袁利为何能获得“最美高校辅导员”荣誉?工作29年,她如何让平凡变成不平凡?站在2019“最美高校辅导员”发布仪式的舞台上,袁利分享了一个让她感到爱和幸福的故事。1992年,她在重庆大学校园运动会上膝盖受了严重的伤,但她依旧每天坚持拄拐杖上班,到学生宿舍,半年也没有恢复,实在拖不过去了,她请了两天假去医院做手术。没想到麻药退去,醒来的时候,所有的学生就围在她的床前:“老师,两天没有看到你了。你在重庆又没有亲人,我们想你可能到医院去了,所以我们分成无数拨人,到所有的医院去找你。”
当学生说到这儿,袁利再也忍不住,眼泪喷涌而出。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月,所有的学生自发到医院照顾老师吃喝拉撒睡。袁利说:“因为学生爱我,我热爱上了辅导员这个职业。”

▲曾经带过的学生路遇袁老师,十分亲热
另辟蹊径
“解救”挂科的学生
29年来,袁利成了广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她与学生相伴的每一程,都有勤恳美丽的身影。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袁利十分重视的内容,但她从未用严厉的语言责骂批评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她曾带的一名同学,由于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学速度,开始自暴自弃,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多门课挂科,面临退学危险。袁利得知后多次找他谈心,一方面督促他好好学习,另一面还让他担任班长职务,在他要放弃时,帮他树立信心,在他取得进步时,给他充分的肯定。这名同学在终于历经两次降级后,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大学学业。
为了降低学院挂科率,激励挂科同学好好学习,袁利曾组织过一次别开生面的体验教育。六月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她带领学院几十名挂科同学,从老校区出发,徒步走到新校区。头顶炎炎烈日,六个小时长途跋涉,让每一位同学备受煎熬、痛苦不堪。
在到达新校区后,她轻轻地对这些同学说:“今天让大家徒步走到新校区,主要是让大家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当你们在明亮的教室学习时,有多少人的父母正顶着炎炎烈日为子女的学费奔忙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来回报父母?”她的话很轻,却重重落在学生的心上,这批同学端正态度,顺利通过了之后的补考。

▲袁利
温暖有爱
抽屉里藏有2000多封信件
在袁利的抽屉里放着一打欠条,这是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垫付的学费和生活费。除了自己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她每年都会发动全学院领导、老师出资,帮助学生解决“燃眉之急”,一年下来数额高达十几万元。
“2006年,袁利的一名学生身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她四处奔走,发动师生为他募捐,最终筹到捐款七万多元。”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袁利老师的亲切与负责,学生们都把她看做和蔼可亲的知心大姐姐,从感情危机到前途规划,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和她讲,甚至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之后,遇到结婚、孩子上学的问题还会来找她,每次她都会不厌其烦帮大家解答。
平均每天她都要处理学生来信二十多件,她留存的学生及家长的信函有2000多封。2005年重庆大学邀请熊晓英校友回母校给全校师生做演讲,在上千人的会场上,她亲热地叫出无线电系90级的学生们叫了四年的“袁导”。
无论是寒暑假,还是晚间和节假日,她总是阳光自信地迎接和面对着每一天、每一个学生,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做不完的事。
记者了解到,袁利把对学生指导和与学生交流的日常管理工作,都主动汇入了她为每个学生建立的个人档案中。她先后汇编了四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材料:307页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工作手册》、455页的《成长历程》、604页的《书写人生辉煌》和436页的《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中的袁利
超人老师
像119、120、114、12315走近学生
信息时代,为了走进学生的内心,袁利跟着学生玩起社交平台,QQ、微博、微信。有一段时间,袁利天天泡在网上,在学生群里和学生们聊人生、聊专业、聊当今社会热点,与同学们笑谈彼此糗事、好事、趣闻轶事,引领学生思想并传播正能量。网络大大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也为她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辅导员要用心读懂每个学生,用爱关注每个学生。在学生无助时,我们是‘110’;在学生咨询时,我们是‘114’;在学生痛苦时,我们是‘120’;在学生抱怨时,我们是‘12315’;而学生最需要帮助时,我们还得是‘119’。” 袁利似乎就是一个超人教师,她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学生宿舍。29年辅导员生涯,每年都有数百名新生到校,如何记住他们每个人的特征?袁利自己都佩服自己有个“超强大脑”。“你们晚上睡觉数羊,我对着照片数人脑壳。”袁利笑着说,每进一波学生,她会安排新生在教室里自我介绍,晚上6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学生们挨个3分钟自我介绍,每当这时,袁利大脑高速运转,学生的外貌、表达、性格特点等她都熟记在心。她给每个学生拍张照,回家之后对着这些照片回想,一个星期内便会记住他们。
在袁利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每一个育人阵地都需要精准定制。

▲袁利和她的学生们
老师如灯塔
每月回校看望老师,他要碰运气
余航是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2011级集电班学生,2015年毕业后去西藏拉萨工作。每个月,他会回一次重庆探亲,而每一次都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回母校看望袁老师。前几天,余航也在同学群中看到了老师获奖的消息,他远在拉萨,默默为老师祝福。毕业后,每次回学校,他都会在她值班室下面看有没有开灯,若开着灯,总会编个理由上去,就是为了再看看老师。
“袁老师太忙了,忙到你可能没什么机会跟她说话,不过,静静看着她忙碌也是一种幸福。”余航说,老师很忙,每次都只能简单跟他聊几句,于是自己就默默坐在旁边,看她继续工作。老师的忙,余航很理解,每年她要迎来四五百新同学,没有那么多精力,所以自己也不敢轻易打扰,每月回到校园,只是碰碰运气。余航回忆,有一次从西藏回来校园看望袁老师,恰好赶上了招聘季,袁老师一个人,四个手机,全部充着电。这个电话还没说完,下一个又响起来,于是自己在后面看着老师,都没机会上前打招呼。
“冬天买牛奶,除了给女朋友会买热的,就是给袁老师也会买热的,还会放大衣里暖着。但是她从来没收过。”余航说,读书的时候给老师买东西老师不收,老师总说自己还是学生。后来,自己参加工作了,到各地出差,带回特产,不过老师还是不要。
“她花了一年时间把我从一个内心自卑但外表开朗的人变成了骨子里就积极阳光的人。”余航说,自己曾经也外向,但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哭丧着脸哀叹自己。袁老师带着他做了一年学生工作后,他变成了随时带着笑容,看到任何事都会发现希望。他称这种改变只有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到。在他心里,袁老师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人,如灯塔,照亮着他勇往前行。
责编 邹渝 审校 黄艳春 总值班 李莉